山高,水更長——看“江西林改第一村”生態產品價值轉化的探索之路_去九宮格會議中國網

題記——

2005年8月15日,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間,考察湖州市安吉縣時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科學論斷。這一論斷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

要把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轉化器是什么?如何轉化?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從理論到實踐,從知道到做到,不妨來看看武寧縣羅坪鎮長水村的探索之路。

經過春夏醞釀,“江西林改第一村”長水村更顯蔥郁,20年來,從退耕還林到封山育林,再到植樹造林,長水村山更綠、水更清,全村擁有12.4萬畝山林,森林覆蓋率高達93.7%。2023年,長水村村集體經濟收入近100萬元。

然而,長水村村民也曾一度守著綠水青山過窮日子,他們是怎樣走出“成長的煩惱”?這得益于長水村完成了從“核算生態產品價值”到“構建資源與產品信貸機制”的升級,村民依托對山、水、林、田、房屋的價值評估,獲得綠色金融信貸的支持,從而拓展鄉村生態產業,實現從“生態顏值”到“經濟價值”的轉化,長水村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路徑越走越寬。2021年長水村GEP(生態系統生產總值)向GDP的轉化率達到13.5%,預計到2025年達到25%以上。

生態優先護綠固本

連綿的山、流淌的水、蔥蘢的樹……連日來,記者徜徉長水村,只見群山披綠,潺潺流水穿村而過,儼然一幅世外桃源的景象。

在村家教場地口,紅豆杉廣場旁的小木屋里,村民張緒紅泡好一壺高山野茶,讓游客品嘗一份甘醇,同時向游客講述長水村綠色發展的故事。

素有交流“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之稱的長水村,祖祖輩輩靠山吃山、砍樹賣錢。

“以前,我是做竹木加工的,生產一次性筷子、牙簽等。錢能賺到,但樹也沒少砍。”張緒紅回憶道,那時,村民為了生活只知道砍樹,卻不知道種樹,久而久之,山禿了、地也荒了。

“山里的樹沒了,大雨把泥巴沖進河里,河水越來越渾,松鼠、野豬等動物無處藏身,越來越難見到。”張緒紅接著說,再后來,村民不斷外出務工,村里人越來越少。

走到舉步維艱的轉型路口,長水村干群痛定思痛,決定調整發展方式。

2004年,長水村開始推行集體林權制度改革。12.4萬畝山林全部承包到戶,426戶村民戶戶都有林權證,村民“管好自家山,看好自家林”的主人翁意識被激發,曾經的“砍樹人”放下了斧鋸拿起了鋤頭會議室出租,從造林到護林,再到營林,他們變身“護林人”。由此,“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經驗傳遍全國。

2017年,長水村林權改革再升級。武寧縣在全國率先探索建立林長制,構建起縣鄉村三級林長組織體系,長水村把責任落實到山頭地塊,村民的積極性更高了,走出了“山更青、權更活,民更富”的綠色發展新路子。

青山常在,綠水長流,長水村村民的生態理念不僅落實在行動上,還寫進了家訓,掛在廳堂、刻在門口:“我們就是要讓子孫后代都愛護家鄉的山和水。”

綠色發展漸入佳境

長水村的野生紅豆杉隨處可見,村口17棵樹齡800年以上的紅豆杉冠蓋如云,尤為珍貴。

家住千年紅豆杉群旁的盧咸成,把家里捯飭一番,一樓經營餐飲,二樓用作住宿,取名紅豆杉飯莊。為游客提供具有當地特色的土菜,他還銷售自制的紅豆杉果子酒、野蜂蜜。一年下來,他的收入多于外出務工收入。

看著盧咸成在家門口吃上“旅游小班教學飯”,不少村民也跟著做起了生態事業。

走南闖北的盧劍冰打起了“借綠生金”主意,依托山里繁茂的紅豆杉,依山就勢建造了28棟木屋,取名悅山居。“網友們,看,這里空氣清新,溪水潺潺,歡迎來度假。”盧劍冰通過各種網絡平臺直播“販賣”家里的綠水青山,旅游旺季時,房源便供不應求。

當年,退出竹木加工行業的張緒紅,另辟蹊徑走上了“點綠成金”的幸福路。他把目光投向了山里不起眼的野茶,先是自采出售鮮葉,后來收購村民采摘的鮮葉制茶,還注冊了品牌,僅去年茶葉銷售收入就超百萬元。“這可是大自然饋贈啊。”張緒紅笑著說。

護生態就是富口袋,返鄉創業的村民萬里云苦心研究找到適合武寧種植的南方紅豆杉,便在“添綠增金”的道路上越走越快,從紅豆杉種植培育到技術開發,再到園林綠化、生態康養,他的生態事業初具規模。

村民們越發篤定“守綠換金”道路可以長遠,2021年村里建起了長水菌草園。菌草園內,樹上長著鐵皮石斛、林下生出茶樹菇、秸稈堆里長出姬菇……村民們不禁驚嘆,長水村可謂處處生“金”。

“為了讓村民端好‘生態碗’,吃好‘生態飯’,鎮里大力推動長水村農旅融合。”羅坪鎮黨委書記趙鋼說。2021年,長水景區旅游公司應時而生,推動村莊變景區,并實體化運營,2020年長水村獲批國家4A級旅游景區,每年游客數量達30萬人次。

拓寬“兩山”轉化通道推動共同富裕

高處俯瞰,沿河而上,紅豆杉樂園、養生谷、星空營地、蜜蜂園、循環產業園、菌草園等相繼在村里落地生根,讓小小的長水村煥發出新活力。

活力源自創新。2020年,長水村綠色產業雖然初露頭角,但是村里生態產業仍存在銷售難題、村集體經濟由弱轉強仍需時日,“兩山”轉化的錢從哪里來?時任村委會副主任的盧咸鋒顧慮重重,恰逢南昌大學江西生態文明研究院鄭博福教授一行前來武寧縣開展江西省重點智庫課題調研,縣發展改革委向調研組介紹了武寧“兩山”轉化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優勢和困境,并邀請調研組到長水村實地考察。盧咸鋒陪同鄭博福進組入戶,直奔問題,尋找對策,他們一拍即合,依托長水村這塊試驗田推進產學研融合,加快打通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路徑。

說干就干,鄭博福首先領著20多個師生在村里進行了全面“掃描”,對每戶村民的林、地、池塘等資源進行精準確權,給山林、房屋、特色產品等精準核算生態產品價值,用兩個月時間摸清了長水村的“家底”,為綠水青山計算出“身價”。“長水村林權改革后,村民雖然有了林權證,但因土地、山林邊界不清、權屬不明等原因,導致生態產品的價值很難變現。”鄭博福說。

村民“家底”摸清后,2021年5月,武寧縣與南昌大學開展校地合作,創新成立了全國首家生態產品價值轉化中心。在這個轉化中心,村民的生態資源不但可以進行抵押、流轉、入股,生態產品還能通過中心交易、收儲,可質押、可融資。“這個轉化中心可以讓資源、資產、資金流動起來,村里真的盤活了。”村支書盧咸鋒說。

2021年,村民萬里云購買6萬余株紅豆杉苗的資金沒有著落教學,他十分著急,當得知可以通過生態產品價值轉化中心申請貸款,他立即提交了貸款申請,銀行很快把資金撥付到位。“這次貸款不需要長時間評估,發放貸款也很快,這對于農業企業來說就是‘及時雨’。”萬里云說,發放貸款快的原因是,生態產品價值轉化中心隨時可以對他家林地進行生態價值核算。

作為村里的養蜂能人,村民況宏剛一直盤算著轉型升級,迫于資金困境,讓他時常望“蜂”興嘆。2021年,他同樣通過生態產品價值轉化中心申請貸款,蜜蜂養殖規模從數十箱擴大到260多箱。

受益的不僅是村民,長水村集體經濟也同樣迎來發展契機。2021年,村辦企業依托村屬資源獲得貸款后,建成千畝生態循環瑜伽教室產業園,涵蓋生態果園、蜂蜜園、魚菜共生園、菌草園等,村集體經濟收入比上一年度增長5倍多。

如今,越來越多人看到了長水村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發展圖景,武寧的東山村、雙新村、北灣村先后踏綠前行,等待他們的是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的新征途……(記者 朱力 陳化先 李芳)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