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找九宮格空間徽因夢繞瓊塔雪池–文史–中國作家網

要害詞:林徽因 近代人文

提起位于北海東門外的雪池胡同,良多人城市想起這里的雪池冰窖。

冰窖是舊時儲冰之用,天子在夏季賜給年夜臣,曰“頒冰”。明清時,北海、景山之間有一條工具長不外三百米的御道,其稱號也以北海東門——陟廟門代稱。街道的中部路北,有一條南北冷巷,冷巷北側止境建有工具一字排開的六座冰窖。

清代乾隆時代,包含北海在內的浩繁皇家苑囿停止整修擴建。乾隆十五年繪制的《京城全圖》上,陟廟門外的這處冰窖被冠以“雪池”之名,而冰窖地點的冷巷也被標注為“雪池胡同”。

平易近國年間,這里坐落著一座宅院,林長平易近一家常住于此,林徽因在此渡過了最美好的芳華時代。因地處北海與景山之間,可以享用到盡佳的風景,這座宅院也給她留下了很多美妙的記憶。

在林徽因與梁思成聯袂赴美后不久,父親林長平易近往世。這座宅院先后租給胡適佳耦、陳源凌叔華佳耦、周年夜烈許年夜山翁婿等社會名人。

即使分開雪池多年,林徽因在給胡適的信中,依然提到“客居的夢魂經常繞著瓊塔雪池”。這座宅院人們也常以“雪池林宅”稱之。

4月1日,是林徽因往世的留念日。在這美好的四月天,無妨一路憑吊這座宅院里的不凡歲月。

林徽因雪池故居地位表示圖。上世紀二十年月,先后租住雪池林宅的胡適與許地山在先容地址時都提到了陟廟門6號(今13號院),這個地址應當就是雪池林宅地點地。

上世紀二十年月初,林徽因以及梁思成在雪池故居里。

1918年,林長平易近寫給林徽因的信,林徽因在信上題跋。

林徽因與梁思成在織女橋初相見

五四活動中,清末平易近初的政壇風云人物梁啟超、林長平易近等人起到了很是主要的感化。

1919年5月2日,身為總統府交際委員會委員兼事務長的林長平易近(字宗孟)于《晨報》頒發《交際警報敬告公民書》,將北洋當局在巴黎和會上預備就義國度好處的行動公之于眾,痛心疾呼:

昨得梁任公師長教師巴黎來電,略謂:青島題目,因日使力爭成果,英、法頗為所動,聞將直接交于japan(日本)如此……今果至此,則膠州亡矣!山東亡矣!國不國矣……此皆我公民所不克不及認可者也。國亡無日,愿合我四千萬眾誓逝世圖之!

此文無疑成為五四活動的導火索。在全國國民分歧否決下,同年6月28日,中國代表團頒發講明,謝絕在合約上簽字。

五四活動繁重衝擊了北洋當局的統治,這也令林長平易近在宦海中備受排斥。1920年3月,林長平易近以中國國際同盟同道會總務干事的成分,攜年僅16歲的長女、后來有著“平易近國才女”之稱的林徽音(后更名徽因),離別北京,經上海搭船赴歐餐與加入國際同盟會議,借機考核政治。關于他們離京時光,老友胡適在3月27日的日誌里寫道:“早8點,送林宗孟,與慰慈諸人。”

福建閩侯(今福州)林氏乃本地名門看族,歷來具有深摯愛國情懷。林長平易近早年結業于japan(日本)早稻田年夜學。學成回國后,在故鄉興學辦教,積極投身顛覆滿清腐敗統治的反動運動。辛亥反動勝利后,林長平易近曾介入起草《中華平易近國姑且約法》。1913年4月被推為眾議院秘書長、議員,并前去北京。

1914年5月26日,姑且立法機構參政院成立,林長平易近出任秘書廳秘書長兼總務科主任。林徽因年夜致在這一時代隨家人搬至北京。

多個版本的林徽因列傳、年表指出,這一時代,林家棲身在前王公廠——明代稱王恭廠,即今宣武門光榮胡統一帶。

但是,筆者查閱1915年9月和1916年5月編制的《參政院人員錄》發明,林長平易近通訊錄一欄分辨顯示為:“崇文門內溝沿頭”和“東城姑蘇胡同溝沿頭”。這兩個地址實屬一地。北京火車站建成以前,今北京站街北口向南可直抵內城南城墻。舊時,以姑蘇胡同為界,街北稱“鬧市口”,街南稱“溝沿頭”。也就是說,林家最後應當住在姑蘇胡統一帶。

“溝沿頭”的東側是盔甲廠。據《年夜明會典》,明代工部設軍火局。宣德二年(1427年),設盔甲廠,承造軍火。后又設王恭廠,統于軍火局。列傳研討者能否將盔甲廠和王恭廠混雜?亦未可知。

1916年6月29日,參政院裁撤。一個月后,新一期國會成立,林長平易近再次被選眾議院議員。那時編制的《眾議院議員一覽表》中,其住址一欄記載為:“南府口御溝河濱織女橋西林宅。”南府位于今南長街南口路西,是清代外務府承應宮廷吹打演戲之事的機構,始于康熙年間,道光七年(1827年)改稱升平署,部門建筑尚存。織女橋年夜致位于今中猴子園西側門前偏南一點。

1918年春夏,林長平易近與湯化龍等友人赴日游歷時代,非常惦記北京的家人,屢次致信林徽因。林徽因在4月的一封來信上題跋曰:

平易近國七年,爹爹赴日。家人仍寓南府口織女橋。徽自負能擔負編書畫目次,及爹爹回,取閱,認為不實用。頗暗慚。

織女橋西的林宅恰與梁啟超家族年夜宅(南長街54號)為鄰。聽說,1918年仲夏某日,17歲的梁思成恰是在本身父親的書房中第一次相逢小本身三歲的林徽因,一見生情。惋惜的是,現在林、梁兩宅皆已無存。

林徽因隨父親赴歐前遷居雪池

林長平易近一家后來常居雪池宅院。關于進住雪池的時光,有分歧說法。

1944年,掌故大師徐一士在《談林長平易近》一文中寫道:

(林氏)其后游英,約二三年而回。寓北京景山四周。庭中有栝樹二株,故稱所居為:雙栝廬。

徐氏此說部門合適史實,但也頗有值得商議之處。先說史實:林長平易近人生最后幾年與家人搬至景山、北海之間一處被稱作雪池的年夜宅內棲身。所居庭中植有兩棵栝樹(“栝”音guā,古書上指檜樹),故將書房取名“雙栝廬”,自號“雙栝廬主人”。

再來說說徐一士文章中需求商議的處所。

其一,林家移居雪池“雙栝廬”的時光。

林長平易近善書,著名于時。今朝,除平易近國時代出書的《林長平易近遺墨》外,其書法作品尚時常呈現于各年夜拍場。不雅之,帶有“雙栝廬主人”題款,或鈐“雙栝廬”印者皆是他住雪池時代所書。或許是遭到徐一士的影響,眾人廣泛以為林家移居雪池是在停止歐洲之行回京以后。

但是,中國嘉德2014年秋拍,上拍了一幅林長平易近書法作品《讀王臨川二首》年夜軸,題識:“天如師長教師書家正之。己未端陽,長平易近書于雙栝廬。”鈐印:“林長平易近印”、“一枝獨秀室主”。端陽即端午。己未端午節,對應的時光為1919年6月2日。由此可見,林家這時已搬到雪池,而彼時,五四活動的高潮遠未停止。

所謂孤例不證。今世富有加入我的最愛的作家初國卿在一篇文章中說起,他躲有林長平易近七言行書聯:“文章聲價登壇重,耆舊辛苦伏案成。”下款“己未七月”,題名“長平易近”。鈐白文印“林長平易近印”,白文印“雙栝廬”。這幅作品異樣是作于1919年,那時林長平易近還未赴歐。可見,林家移居雪池私密空間居所的時光大要率產生于五四活動之前。

其二,林長平易近回國時光。

徐一士文章中說林氏父女“游英,約二三年而回”。現實上,林氏父女二人是1921年10月14日搭乘搭座“波羅加”號游輪回國的。同年11月下旬抵滬。

筆者查到林長平易近題寫的五言詩一幅,題名為“子新老弟年夜雅之屬,平易近國十年十仲春長平易近書于雙栝廬京寓”。由此可見,林長平易近在1921年末之前便已回國,距其父女二人離京也就一年多。

1922年2月12日,林長平易近在北京高級師范黌舍布衣教導社頒發題為《愛情與婚姻》的有名演講。也就是從這時起,林家有女初長成,“梁林之戀”的年夜幕在雪池宅院中開啟。

眾所周知,傾慕林徽因的遠非梁思成一人。從英國回國的有名詩人徐志摩異樣向她倡議了激烈的攻勢。

終極的謎底眾人皆知。在兩邊家長的成全下,1924年6月,梁、林二人配合赴美攻讀建筑學。1928年3月21日,兩人在中國駐加拿年夜渥太華總領事館舉辦了婚禮。

1925年頭冬,奉軍將領郭松齡頒發《反奉通電》,并盛邀林長平易近進其幕府。不久郭氏兵敗被殺。林長平易近也不幸于11月24日在亂軍中為流彈擊中身亡。年僅49歲。

梁啟超對老友的遇害悲傷欲盡,一面函告梁、林二人在美國安心于學業,一面協助林家摒擋后事。他親身撰聯挽之:不有廢,誰能興,十年補苴艱危,直愚公移山已耳!均是逝世,庸奚擇,一朝感謝意氣,遂舍身飼虎為之。

林長平易近福建同親、末代帝師陳寶琛亦撰挽聯,曰:喪身濁世非關命,感舊儒門惜此才。

江冬秀就租住林長平易近家一事給胡適寫的信。

江冬秀承租雪池林宅

林長平易近往世多年后,曾與他同赴japan(日本)考核的儷白,于1949年在第17期《時勢消息》上頒發《憶林長平易近師長教師》一文,追想了早年與林長平易近的來往經過的事況。儷白還提到,抗戰初年旅港時,許地山將岳父共享會議室周年夜烈的《夕紅樓詩集》贈給他。儷白翻閱詩集時發明了一首題為《移居雪池友人故居》詩。儷氏隨即寫道:

“雪池”位于北平景山之西,北海白塔寺之后邊。昔閩侯林長平易近師長教師曾寓此。……林逝世后,其雪池故居,先為胡適之接住。適之移居米糧庫后,將此宅讓渡與周翁。宅中有一閣,登高遠眺,則景山與白塔,遠近在看,景致盡佳。昔周翁暇時,常來此敘談,故詩中云。

梳理一下這篇文章流露出的兩點主要信息。

其一:“林逝世后,其雪池故居,先為胡適之接住。”

1925年末,林長平易近不幸遇害后,在親朋協助下,林長平易近的后事得以妥當處理。其后,林氏遺孀及後代悉數回回福建老家,閑出的院子不久便租給胡適一家棲身。

而胡適1925年10月正在上海養病,當時人未在京,其夫人江冬秀帶著兩個年幼的孩子住在景山東街鐘鼓寺14號。經由過程胡、江二人的通訊可知,出頭具名承租林長平易近雪池故居的是江冬秀。1926年2月25日,她在致胡適的信中提到:

前天丁在君由天津來,昨天他打德律風來找我,他必定要我同往看林長平易近的屋子。他叫car 來,與我一陣往看。我了解一下狀況屋子不年夜適合,我又賢(嫌)他太貴,七八十元怎么住得起呢?他必定勸我租上去,他說你租一堂好屋子,適之少在裡面住兩個月就有了……

隨后,在3月4日和3月14日的信中又分辨說起,“這一次買了林家一百七十元家用工具”、“我們十號搬進新屋子了,屋子年夜好。”

丁在君,即丁文江,江蘇泰興人,地質學家、社會運動家,我國地質工作奠定人。

上世紀八十年月,胡適遠親石原皋在其所著《閑話胡適》中也記錄了胡家此次遷居的一些情形:

胡適在北京最後住在南池子緞庫后身八號。我到北京時,他家已搬到鐘鼓寺十四號。鐘鼓寺的室第,其實太狹窄,不克不及不另找新房。剛巧,林長平易近的室第出讓。屋子在景山年夜街陟廟門六號。鐘鼓寺的屋子是平常老蒼生家,陟廟門的屋子倒是權要政客的第宅了。屋子寬闊良多了,天井也年夜,氣度也兩樣了,有長廊,廚房中無機井。林家原有的家具擺設及皮沙發等,出了頂費所有的買過去了。

1926年5月初,胡適從上海回到北京新家。在6月10日致錢玄同的信說起:

我搬在陟廟門年夜街六號,在景山的西面;德律風還是東、2429;你什么時辰來談,老是非常接待的……隅卿借《國子師長教師集》,我一時竟檢不出來。你了解幾萬卷書被他人替挪動轉移了之后檢書真有多年夜的艱苦。

同年7月17日,胡適離京赴英、美、日等國列席會議。1927年5月20日,胡適回到上海后留滬任教。隨即他租下極司菲爾路49號樓房一幢,接家屬至上海棲身。但躲書、家具等仍留北京宅中。

1930年末,胡順應北京年夜學約請,受聘為文學院長。他攜家人重返遠離已久的北京棲身,并且搬了家。《胡適日誌》記錄:11月28日離滬,“(30日)十二點五分到北京,車下碰見周寄梅,借車送我們到米糧庫四號新寓。”

陳源凌叔華佳耦與胡適佳耦是鄰人

陳源凌叔華佳耦

實在,儷白文中有一項主要信息被漏掉,而在江冬秀致胡適的信中有較為詳盡的交接:林氏雪池故居外部分為東、西兩個院落。最後,東院的一部門尚為國際同盟同道會應用。胡家只租用了西院。胡適佳耦租住數月后,東院騰空出租,承租者為新婚燕爾的陳源、凌叔華佳耦。

陳源有個更熟知的名字:陳西瀅。1923年,陳源從英國留學回來后,27歲的他便出任北京年夜學英文系主任。在胡適的支撐下,他與徐志摩等人開辦《古代評論》周刊,并以“西瀅”為筆名開辟“閑話”專欄評論時勢。他們也被稱為“古代評論派”。由於陳源、王世杰、李四光、周鯁生、丁燮林等多位年青的北年夜傳授均有留學英美的經過的事況,且那時配合棲身在地安門內東吉利胡同3號院,故被魯迅稱之為“東吉利派之正派人物”。

凌叔華,原名凌瑞棠。其父凌福彭,廣東番禺人,與康無為同榜進士,系袁世凱手下干將,做過天津、保定知府,代表順天府尹等。平易近國后,他先后任約法會議議員、參政院參政等職。凌福彭加入政壇后,居住東城干面胡統一所五進院落的年夜宅中(現門牌49號,老門牌21號),賦詩繪畫,與齊白石、姚茫父、金城等有名文人、畫家過從甚密。

凌叔華結業于燕京年夜學,文學創作方面遭到周作人的扶攜提拔,后逐步成為有名的京派作家。

1926年7月,陳、凌二人結為夫妻。浩繁研討材料指出:凌福彭將干面胡同年夜宅的后院28間房作為嫁奩送給愛女,他則另立了門戶,即把門開在史家胡同24號(老門牌甲54號,今已改作史家胡同博物館)。

坊間有陳氏進贅凌家的說法,這與史實嚴重不符。現實上,陳氏原擬租住時任北年夜代表校長蔣夢麟的屋子,后因故未果,隨即夫妻倆租下林長平易近雪池故居的閑置衡宇。

此事在1926年下半年江冬秀致胡適的信中多次說起,她在10月28日的信中寫道:

通伯、叔華他們把樓房修睦了,叔華工具全搬來了。白日、早晨他們常來家中,倒見熱烈一點。

1927年2月的通訊中又指凌叔華將其母接來同住。為此,胡適和陳源兩家還彼此更換了部門房間。

關于這件事,1927年3月15日林徽因寫給異樣身處美國的胡適的信中也有所說起:

通伯和夫報酬我道念,叔華密斯若是有暇能否送我幾張屋子的相片,自屋子修正以后我還沒有看見過,我和那屋子的情感實是深長。客居的夢魂經常繞著瓊塔雪池。她母親的院子里就有我有數的記憶,此刻固然已不勝回想,可是房東人們都是故人故交,我極愿意有幾張影片留作留念。

由此可見,林、凌這兩位才女彼時早已彼此熟絡。至于徐志摩身后,兩人因所謂“八寶箱事務”而反目,則是始料未及的后話。

陳氏佳耦在雪池林宅租住的時光并不長。1927年秋,二人同往japan(日本)作為期一年的觀光訪學。1928年7月15日,身處japan(日本)的陳源給上海的胡適信中談及:

北京的屋共享會議室子曾經白空閑了一年,八月底、玄月初將往走一趟,收束一切。我想一時你也不克不及北往,那么存在我們東配房的你的躲書,姑且如何擺布,請預計一下,告訴我倆。

1928年10月,剛一回國的陳源就受聘出任武漢年夜學文學院傳授,他即刻前去武昌,并寫信告訴胡適:“叔華十一月底來武昌。”

1928年12月25日,由滬抵京的徐志摩致老婆陸小曼的信中寫道:

老金他們已遷進叔華的私產那所小洋房,和她娘分住兩廂,中心公用一個客堂。

“老金”即古代有名哲學家、徐志摩和陳源旅英時代的老友金岳霖。綜合以上信息,筆者猜測:凌叔華赴武昌前,從林家雪池故居退租,搬到了本身家:史家胡同24號,把母親也接了歸去。不久后,金岳霖攜其美國女友麗琳搬到史家胡同,和凌母分住兩廂。

胡適搬走后 許地山一家租住雪池

1933年1月女兒誕生后,許地山一家的合影。

儷白的文章說:“適之移居米糧庫后,將此宅讓渡與周翁。”周翁即周年夜烈。那么周年夜烈搬進此處大要是什么時辰呢?

周年夜烈,字印昆,齋號夕紅樓、十嚴居等(注——與近代金山籍躲書家、南社社員周年夜烈并非一人)。周氏家族為湖南湘潭官宦世家,書噴鼻家世。

周年夜烈年青時與陳寶箴令郎陳三立友善,受聘為陳衡恪(字師曾,以字行)、陳寅恪昆仲的業師。光緒末,周年夜烈東渡japan(日本)進修法政。回國后,他任吉林平易近政廳長。平易近國初任國史館纂修。1913年4月和1916年8月兩度被選眾議院議員。

清末平易近初,周年夜烈客居京、津兩地。來京時,他有時住在姚華所居的南城蓮花寺。1916年《眾議院議員一覽表》住址一欄記載為:“六部口水泡子周宅”,該地位年夜致是今北京音樂廳一帶。暮年周年夜烈闊別政壇,過著詩歌酬唱的隱居生涯。周氏富加入我的最愛,工詩,書法簡潔古拙。同親齊白石與陳師曾、黃少牧等名家曾為周氏篆印一百方,匯成《周年夜烈印譜》一冊。自編有《夕紅樓詩集》八卷,《續集》三卷。

周年夜烈育有七女,尤以六女周俟松、七女周銘洗最為知名。姐妹二人在天津唸書時代,與鄧穎超、郭隆真私密空間等人組織“天津女界愛國同道會”,介入“五四活動”。

周俟松(1901-1995),字芝子,1928年結業于北京師范年夜學數學系。1929年5月1日,與有名作家、學者許地山在北京“來今雨軒”舉辦婚禮。婚后,周俟松任北京女高師附中教員。

據《許地山生平年夜事年表》顯示:

許、周二人婚后住石駙馬年夜街。1932年,石駙馬年夜街居所遭火警,全家遷至景山西街……

年表僅提到許氏全家1932年遷至景山西街,詳細時光并不明白。筆者查閱1934年4月刊印的《夕紅樓詩續集》,收錄了周年夜烈1930年至1932年的詩作159首。此中,卷二“辛未七十四首”內,有1931年秋天周年夜烈所作《題石駙馬年夜街屋壁》,曰:

石氏街南且暫居,老來兒女共扶余。滿城黃葉聲多處,四載題詩倚病書。

可見,1931年秋,他們一家還在石駙馬年夜街。而儷白《憶林長平易近師長教師》一文所引《移居雪池友人故居》詩,則收在第三卷“壬申四十首”中,為開卷第三首。其后還有一首題為《壬申三月陳叔通寄示詩答之》。壬申為1932年,也就是說,周年夜烈搬至雪池是在農歷壬申三月、陽歷5月之前。據此判定,周年夜烈移居雪池的時光在1932年1月至4月間。

筆者查閱了1929年至1930年和1930年至1931年《燕京年夜學教人員名錄》,名錄中記錄,許地山職務為宗講授院副傳授,通訊地址分辨為:北平石駙馬年夜街8號和北平石駙馬年夜街紹園5號。而在1932年至1933年和1933年至1934年的《燕京年夜學教人員名錄》中,許地山的職務已進級為傳授,通訊地址均為:地安門外景山西街陟廟門6號。

許地山的散文《上景山》,開篇如許寫道:

無論那一季,登景山,最合宜的時光是朝晨或下戰書三點以后。好天,眼界可以看到海角底昏黃處;雨天,可以賞雨腳底長度和電光底迅射;雪天,可以令人品味著無色界底味道。

這般精妙的描述,不是登一兩次景山就可以等閒領會出來的,想必與作者的棲身周遭的狀況不有關聯吧。

1934年10月,周年夜烈病逝。1935年8月,許地山舉家遷往噴鼻港。1941年許地山往世。此后,周俟松攜後代回到邊疆,曾持久在南京從事教導任務,直到94歲高齡往世。

值得一提的是,先后租住雪池林宅的胡適與許地山,在先容這處宅院時都提到了陟廟門6號,這個地址應當就是雪池林宅地點。那么,這座已經承載著無比厚重汗青和文明積淀的名人舊居,現在能否照舊尚存?它又在哪里呢?

筆者經由過程查閱相干史料和現場訪問,年夜致判斷陟廟門6號,恰是現在的陟廟門街13號院,揣度經過歷程無機會和大師一路切磋。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