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阿敏】名學者論研治《禮記求包養價格》之方式

名學者論研治《禮記》之方式

作者:楊阿敏

來源:《中華讀書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玄月初七日丙午

          耶穌2024年10月9日

 

《禮記》是西漢戴圣所編選的一部書,取材廣泛,來源紛歧,全書編次錯雜,并無完全嚴密的體系。初學讀之,不免難免茫無頭緒。是以,有需要清楚《禮記》的性質。對此問題,平易近國時期的學者認識基礎分歧。劉咸炘《治記緒論》認為《禮記》“乃孔門徒裔積世相傳,述錄師說之書。先師后師,遞有增益,不出一手,為體不純,故其稱為《記》百三十一篇。以近時語質言之,謂之儒家叢書則清楚矣”。梁啟超亦以為“《禮記》為儒家者流一年夜叢書,內容所函頗復雜”(《禮記內容之剖析》)。呂思勉則指出了《禮記》內容之來源:“然則所謂《禮記》者,其初蓋禮家裒集經傳以外之書之稱,其后則凡諸經之傳,及儒家諸子,為禮家所采者,亦遂概以附之,而舉蒙記之名矣。”(《經子解題》)

 

一 分類研讀法

 

《禮記》取材既雜,歷來研讀《禮包養甜心網記》者,多加以分類。《禮記》諸篇之分類,自劉向《別錄》首肇其端,今孔疏篇目猶備載之。一種是只就《禮記》進行分類,一種是綜合三禮或它書進行分類。“劉向分為軌制、通論、明堂陰陽、世子法、子法、喪服、祭奠、吉禮、吉事等類。吳澄撰《禮記纂言》,于《年夜學》《中庸》及遺經與釋經之記而外,分為通禮、喪禮、祭禮、通論等類。任啟運撰《禮記章句》,分為統宗、明倫、敬身、立政、五禮、論禮、論樂、通論等類。此皆專就本記分類者也。他如朱子之《儀禮經傳通解》,以《儀禮》為主,劉宗周之以《禮記》合《家語》《四書》,皆非條理《禮記》之處死。”(李源澄《小戴禮記補注敘錄》)

 

劉咸炘在《治記緒論》中詳細討論了自劉向以來對《禮記》篇章進行分類的諸家之得掉,他認為“既知其體例為叢書,則篇章當理”,在上述按篇分類之外,進一個步驟討論了打破《禮記》原有篇章,以類相從的做法,他稱之為“理章”。關于理篇與理章之優劣得掉,劉咸炘指出:“理者,為之次序遞次包養意思也。理篇者始于劉向,理章者始于孫炎。專理篇,無割裂之掉,而難免疏略。篇中之混雜,不克不及皆清。兼理章,有了了之效,而難免繁碎,一篇之年夜體,反有所害。理章之本,誠便于學者之檢閱,然記篇之零條湊包養網VIP集者,或常意圖為之貫穿,可發微義。欲加裁整,難精而易掉。且零條湊集,當移正者固自無多。如《坊》《表》諸篇,不睬亦可。故古人之理篇者,多于理章,亦較善于理章。”

 

後人是若何理章的?《治記緒論》論包養合約述道:“曹魏時孫炎注《禮記》三十卷,始改舊本,以類比擬。見唐張說《駁類禮議》,其篇次已不成考。觀其卷數分歧,殆有分并。后馬伷、葉遵逮有刪修,見元行沖《釋疑》。《釋疑》云馬伷增革,向逾百篇,則已裁破舊篇,非如劉氏之僅以篇分類矣。唐魏征因炎所修,加倍整比,為《類禮》二十卷。以類相從,刪其重復,采先儒訓注,擇善從之。書成躲秘府。至玄宗時,命元行沖集學者撰《義疏》五十五卷,將列學官。張說駁奏,謂與先儒第乘章句隔絕,未可行用,遂罷。行沖恚而作《釋疑》一篇,其篇次亦不包養女人成考矣。”清代沈元滄撰《禮記類編》三十卷亦屬理章之作:“是書取《禮記》四十七篇分類排纂,先五典,次五禮,而冠以通論、廣論。通論兼禮、樂。廣論分敬、仁、行、學、治、政六條目。末附諸禮儀節。”(《四庫全書總目》)

 

對于後人理篇與理章的結果,劉咸炘以為包養網車馬費皆有缺乏之處,遂以己意女大生包養俱樂部從頭分類。一種分類是以年夜戴三十九篇、小戴四十九篇,除重二篇,加《孝經》一篇為基礎,別的一種是就《禮記》從頭分為五類,具體計劃見《治記緒論》。錢基博撰《禮記約纂》則選取了十八篇加以分類,其序云:“得所謂通論者三,曰《禮運》《禮器》《中庸》;論學者二,曰《學記》《年夜學》;原樂者一,曰《樂記》;記軌制者三,曰《曲禮》《內則》《王制》;記賓嘉禮者四,曰《昏義》《鄉飲酒義》《射義》《投壺》;記喪禮者三,曰《檀弓》《問喪》《三年問》;記祭禮者二,《祭法》《祭義》,都十八篇,而以其雜出漢儒所記,一篇之中,錯雜不倫,不得不節取為教,非敢上擬尼父之刪訂,以蹈戾于僭圣也。”梁啟超也提出研討《禮記》當運用分類纂鈔的辦法:“當知《禮記》是一部亂雜的叢書,欲理清端倪,最好是分包養網VIP類纂鈔,比較研討,略如唐魏征《類禮》、元吳澄《禮記纂言》、清江永《禮書綱目》之例。”(《讀禮記法》)蔡介平易近在《研討禮記之方式》一文中提出的分類法則衝破了傳統的藩籬,按照杜威十進分類法進行,他提出可以分紅如下十個方面,不過沒有列出具體內容:

 

(一)總部:禮之總論。

 

(二)哲學:論孝、鬼神、宇宙等。(三)宗教:論禮俗等。

 

(四)社會科學:論政令、軌制等。(五)語言文字學:名稱、方言、諺語等。

 

(六)天然科:地理、月令等。

 

(七)應用科學:論器物、飲食、庖治法等。

 

(八)藝術:論美術、音樂等。

 

(九)文學:《檀弓》《儒行》《禮運》等篇文章。

 

(十)史地:論地輿、史事、社會現象等。

 

蔡介平易近包養妹的分類方式雖新,不過也可視為理章之法。主流意見是贊同分類的,其間也有反對的聲音。李源澄《小戴禮記補注敘錄》云:“惟專就本記分類,亦何不難。以《禮記》原非整齊劃一之書,不唯合數篇為一類不盡適宜。即一篇之中,亦往往有非一義可包者,不如不分。使學者讀其書而自得之之為愈也。”認為理篇與理章都無法做到盡善盡美,沒有需要往分。以上所述,重要包養站長是從研討《禮記》的層面著眼,若為通俗閱讀計,則分類還是一切實可行的辦法。“惟其書沉重且干燥無味者過半,勢不克不及以全讀。”李源澄所批評的分類之弊可以暫時疏忽。梁啟超從“以常識或修養應用為目標而讀《禮記》者”的需求出發,對《禮記》各篇加以分類:

 

第一等,《年夜學》《中庸》《學記》《樂記》《禮運》《王制》;

 

第二等,《經解》《坊記》《表記》《緇衣》《儒行》《年夜傳》《禮器》之一部門、《祭義》之一部門;

 

第三等,《曲禮》之一部門、《月令》《檀弓》之一部門;

 

第四等,其他。

 

他還提醒了閱讀的輕重順序:“吾愿學者于第一等諸篇精讀,第二、三等摘讀,第四等或竟不讀可也。”年夜圓《讀禮記法》一文也是從普通閱讀出發,提出分二類鈔讀的辦法,一是全錄:“如《禮運》《禮器》《學記》《樂記》《祭義》《祭統》《經解》《哀公問》《仲尼燕居》《孔子閑居》《坊記》《中庸》《表記》包養金額《緇衣》《三年問》《儒行》《年夜學》《冠義》《昏義》《鄉飲酒義》《射義》《燕義》《聘義》《喪服四制》,此二十四者,或研核一理,或研核眾義,文章整齊,略可全讀。”二是摘錄:“就其余二十五篇中,分五類摘鈔:一格言,二論說,三正名,四行包養網dcard儀,五軌制。”結合了理篇與理章之法。

 

梁啟超與年夜圓都列出了《禮記》中的一些主要篇目,在閱讀這些完全的篇章時,有一個主要的方式不成忽視,那就是分章法。二人列舉的《年夜學》《中庸》朱子曾作章句,《年夜學章句》將全文分為經一章,傳十章:“凡傳十章:前四章統論綱領指趣,后六章細論條目工夫。其第五章乃明善之要,第六章乃誠身之本,在初學尤為當務之急,讀者不成以其近而忽之也。”《中庸章句》分全文為三十三章。明代黃道周《儒行集傳》分為十七章。清代姜兆錫撰《禮記章義》十卷,“是書年夜意,謂禮記由漢儒掇拾而成,章段繁碎,說者往往誤斷誤連。當分章以明其義,故曰章義”(《包養意思四庫全書總目》)。分章可使全篇綱舉目張,端倪清楚,便于掌握。是以,這一做法也獲得平易近國學者的繼承。方竑《讀祭義》認為“本篇辭文繁富,義理淵邃,細讀之條理脈絡,秩台灣包養網然可尋”,將全篇分為十二節。唐武功則發表了《禮記祭義篇分章法》,分《祭義》為十四章,文章列出了各章起止,并概述了各章年夜義。

 

 義理、考據、詞章

 

《四庫全書總目》論治《禮記》之法時,提出“禮制當有證據,禮意當有發明”的原則。而清代學者治《禮記》,多從事考據任務,罕言義理。曾國藩《歐陽生文集序》云:“當乾隆中葉,海內魁儒畸士崇尚鴻博,繁稱旁證,考察一字,累數千言不克不及休。別立幟志,名曰漢學。深擯有宋諸子義理之說,以為缺乏復存,其為文尤蕪雜寡要。姚師長教師獨排眾議,以為義理、考據、詞章三者不成偏廢。必義理為質,而后文有所附,考據有所歸。”在漢學的環境中,以文學的視角研治《禮記》,更不被視為治經之正路。本日研討《包養行情禮記》固不用存此偏見,義理、考據、詞章三者不成偏廢。以下分而述之。

 

李源澄《小戴禮記補注敘錄》:“清代經學昌明,新疏輩出。惟《禮記》一書,說經之家,罕能努力。蓋清儒所持,訓詁為優,《詩》《書》《儀禮》《周官》,為其所善。若《公》《谷》專明條例,《禮記》多言義理,則其術窮也。”指出考證之學在研討《禮記》上的缺點。清儒以為必由考據方能發明經義。但是,事實并非這般,考據的結果并紛歧定指向明禮之義。《禮記》多言義理,也是平易近國時期眾多學者的共識。劉咸炘認為《禮記》為儒門年夜義包養條件之總,孔子以后,漢武以前,儒家年夜義總匯于此。是以,研討《禮記》當以義理為主。

 

呂思勉論治《禮記》之法亦重視明其義:“禮源于俗,不求變俗,隨時而異,隨地而殊;欲舉全國所行之禮,概行制訂,非唯勢有包養心得不克不及,抑亦事可不用。故治禮所貴,全在能明其義。能明其義,則禮之所無,可以義起,原不用盡備其篇章。……禮之節文,不成行于后世,而其道理則今古皆同。后世言禮之說,所以迂闊難行;必欲行之,即難免徒滋紛擾者,即以拘泥節文故。故本日治禮,當以言義理者為正宗;而其言節文者,包養留言板則轉視為注腳,為欲明其義,乃考其事耳。”(《經子解題》)禮書所載禮制在現代已不克不及完整通行實踐,何況本日,所以固執先包養合約秦禮制實無需要,只需能根究禮之真精力,則可結合時代需求制訂出更合適現代社會的禮節。

 

“漢儒說禮,考禮之制。宋儒說禮,明禮之義。而亦未敢盡略其制包養網推薦。蓋名物度數,不成以空談測也。”《四庫全書總目》區分漢儒與包養情婦包養平台儒研討禮學的差異,強調的重心還是在于漢儒的考證之法。以考據之法治《禮記》,必定水平上可視為以經作史讀。通過考據,可以明了當時的社會情況:“禮源于俗,故讀古禮,最可考見當時社會情況。《禮經》十七篇,皆全國之達禮,尤為可貴。如冠、昏、喪、祭之禮,可考親族關系、宗教崇奉;射、鄉、朝、聘之禮,可考政治軌制,交際情況是也。而宮室、船車、衣服、飲食等,尤為切于平易近誕辰用之事。后世史家,記載亦罕,在現代則以與《禮經》相關故,鉤考者眾,事轉易明。尤治史學者所宜究心矣。”(呂思勉《經子解題》)不過,《禮記》文本能否真實記錄了歷史狀況也值得留意,這直接關系到考據的結果能否靠得住。龔向農《禮記鄭氏義疏敘例》認為《禮記》所述事實等于寓言,分歧于史書的實錄:

 

五經傳記及諸子書,凡述事實,等于寓言,藉以證禮制,明義理罷了,非若作史者人皆有據,事必征實也。周秦古籍,無慮皆然,漢儒著書,尚沿此例。若劉包養金額向《新序》《說苑》《列女傳》諸書,年代牴觸,姓名錯互,劉子玄氏屢肆詆呵。不知子政所敘,列在儒家,本非紀事之史。又先秦以往,尚無專史,學者傳述古事,各記所聞,自多歧出,志古久包養一個月價錢遠,考信末由。況前人敘事成文,非簿領賬籍,詳則累言包養俱樂部而不繁,略則一字而非簡,毀譽極情,而或過其實,抑揚肆意,而故甚其詞,此雖良史紀事容亦有之(《史記》《漢書》尚多此類),必銖寸以求合,反為前人所笑。《記》中述事,蓋多此類。《檀弓》一篇尤后儒所疑怪,拘考證者,則辯其事不實;說義理者,又病其詞之不醇,皆未知前人著作之體、文章之法者也。

 

這是從事考據者不得不面對的問題。梁啟超在《禮記之價值》中也提示研討台灣包養者,《禮記》中的虞夏商周軌制,年夜率皆儒家推測之辭,不成輕易認為歷史事實。當然此中也有真實存在的成分。各篇所記“子曰”也不用盡認為孔子之言。

 

現存從詞章角度解讀《禮記》的著作,較早的為舊本題宋謝枋得撰《批點檀弓》二卷:“書中圈點甚密,而評則但標章法、句法等字。似孫礦等評書之法,不類宋人體例。疑因枋得有《文章軌范》,依托為之。”(《四庫全書總目》)《檀弓》篇在明清兩代,“坊選古文多錄之,以為有資于八比”(《四庫全書總目》)。清代孫濩孫《檀弓論文》二卷:“是書專論檀弓之文,故圈點旁批,以櫛疏其章法、句法之妙。每章之下,復綴以總評,亦附注其文義。其凡例謂《檀弓》無益舉業,凡制義中鉅細題格式法令無一不備。是為時文而設,非詁經之書也。”(《四庫全書總目》)陳壽祺認為五經之中,《周易》《尚書》《詩經》的文字均不成學,只要《左傳》《禮記》適宜詞章之學。而人徒知左氏為文章開山祖師,不知《禮記》文章之美:“其旨遠,其辭文;其聲和以平,其氣淳以固。其言禮樂喪祭也,使人孝弟之性油但是生,哀樂之感浡但是不克不及自已,則文辭之精也。學者沈浸于是,茍得其一端,則抒而為文,必無枝多游屈之弊。蓋《禮記》多孔子及七十子之遺言,故粹美如是。某嘗勸人熟讀《禮記》而翫索其意味以此。”

 

呂思勉在《論讀經之法》中指出讀經之法有數種,此中之一為“因欲研討文學,而從事于讀經者”。他還論述了文學與經書之間的關系:“蓋文甜心寶貝包養網學必資言語,而言語今古相承,不知古語,即不知后世言語之本源。故不知最古之書者,于后人文字,亦必不克不及真解。經固吾國最古之書也。但文學之為物,不重在逝世法,而貴能領略其美包養甜心網。”對眾人只知《左傳》富有文學顏色而忽視《禮記》表現批評,高度確定了《禮記》的文學成績。

 

錢基博本以集部之學名聞全國,其研討《禮記》也不忘闡發《禮記》之文學成績,《禮記約纂敘》云:

 

“博文質無底,然治此書,于文字不敢不致龂龂,其年夜端有三:一曰選字造句之妙;二曰關鍵筋節之法;三曰謀篇命意之要。而圈點則取裁桐城姚鼐本者為多,以其于字文精微有深契處也。”這完整是文學家欣賞《禮記》的方式。

 

 互證法

 

在分類以及從義理、考據、詞章的角度往研討《禮記》之外,平易近國學者在研討《禮記》時所用的互證法,也值得學習借鑒。所謂互證,可以從兩個層面懂得:

 

一是文獻互證法,運用分歧典籍中與《禮記》記載雷同或類似的篇章進行互證。如李源甜心花園澄《讀明堂位校記》一文:“惟此篇自‘七年,致政成王’以前,多同《逸周書·明堂篇》,略有增損先后之異罷了。以《逸周書·明堂篇》校《小戴·明堂位》,《小戴·明堂》故《逸周書·明堂》之跡,猶昭然著明。凡《小戴·明堂》有所增損者,輒掉其本意,故知《小戴·明堂》,確取材于《周書·明堂》,其能否《明堂陰陽》之一篇,則未敢斷言。”通過校讀,發現《禮記·明堂位》存在顛倒順序、增損詞句、變易詞句諸多問題,也使得一些意義不明,懂得掉誤的處所獲得正解。《禮記》篇章與它書類似之處不止此篇,如《儒行》篇亦見于《孔子家語》,《哀公問》亦見于《年夜戴禮記》。又《冠義》《昏義》《鄉飲酒義》《射義》《燕義》《聘義》諸篇皆《儀禮》之傳,當與《儀禮》合讀。

 

二是經義互證法。如龔權《孟子旁通禮記考》,此處節選一例:“《坊記篇》孔子曰:‘正人辭貴不辭賤,辭富不辭貧。’《孟子》士非謂貧章曰:‘辭尊居卑,辭富居貧。’辭尊居卑,即辭貴不辭賤是也。辭富居貧,即辭富不辭貧是也。”模仿此文,我們還可以進一個步驟考索《禮記》與其他經書在義理上的關系。通過比較《禮記》與諸經台灣包養網在義理上的異同,于雷同之處可以見出《禮記》所述合適儒家精力,祛除一些歷史上構成的成見。如《儒行》一篇,被宋儒視為非孔子之言,不合適不偏不倚,全無義理。章太炎即曾舉例證明《儒行》有與《論語》相合之處。其后,徐仁甫《儒行年夜義述》論證了“孔子子貢所稱諸賢與《儒行》合”,《儒行》與《論語》《中庸》《孟子》《荀子》合,通過大批包養條件例證無力駁斥了歷代對《儒行》的不實偏見。

 

20世紀上半葉,東方的社會科學理論被大批譯介到中國,是以,在《禮記》的研討中也出現了新動向。蔡介平易近《研討禮記之方式》一文在“科學之研討”部門提出批評的研討:“所謂批評者,即對于《禮記》釋禮之說,以社會學或平易近族學之目光,予以公道之批評與研討。”商務印書館1931年出書了李安宅著《儀禮與禮記之社會學的研討》,分“語言”“物質文明”“知識”“宗教與儀式”“社會組織”“政治”等章。運用各種社會科學理論研討《禮記》,這一趨勢在本日已經蔚包養站長為年夜觀。

 

責任編輯:近復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