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朱熹忠德思惟的歷史位置、現代傳承與創新
作者:歐陽輝純
來源:作者授權 儒家網 發布
原載 《哈爾濱師范年夜學社會科學學報》2020年第2期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庚子閏四月初旬日台灣包養網乙亥
耶穌2020年6月1日
摘要:綜羅百代的宋代表學集年夜成者朱熹力挽狂瀾,繼承和轉化了儒家忠德思惟。他不單繼承了先秦孔孟創立的公忠愛國的忠德精力,並且將忠德的精力上升到“天理”的高度,進行了縝密、細致、周詳的論證。朱熹忠德思惟的歷史位置表現在:他構建了具有中國傳統文明特點的忠德價值系統,為中國人安居樂業、修己安人、進德為人供給了價值依據和品德信心。現在我們在建設社會主義品德文明,一方面要繼承朱熹的忠德思惟,一方面要創新朱熹忠德思惟。將朱熹忠德思惟轉化為忠于中國共產黨、忠于祖國、忠于國民、忠于中國特點社會主義之忠,就具有主要的意義。
關鍵詞:朱熹;忠德;歷史位置;傳承;創新
一、忠德思惟的歷史源流與朱熹忠德思惟的位置
盡管“忠”字出現得比較晚,可是“忠觀念”在堯舜禹時代就已經產生,那個時代的忠重要是強調上對下、統治者對被統治者的忠。[1]13而“公忠”思惟在先秦就已經廣泛應用。《尚書》說:“佑賢輔德,顯忠遂良。”(《尚書·商書·仲虺之誥第二》)《左傳》說:“公眾之利,知無不為,忠也。”(《左傳·僖公八年》)又說:“以私包養合約害公,非忠也。”(《左傳·文公六年》)還說:“臨患不忘國,忠也。”(《左傳·昭公元年》)《左傳》還稱贊季文子之忠,說:“正人是以知季文子之忠于公室也,相三君矣,而無私積,可不謂忠乎。”(《左傳·襄公五年》)《韓詩外傳》說:“主暴不諫,非忠也。”(《韓詩外傳》卷四)還說:“有年夜忠者,有次忠者,有下忠者,有國賊者。以道覆君而化之,是謂年夜忠也。以德調君而輔之,是謂次忠也。以諫非而怨之,是謂下忠也。不恤乎公平之達義,偷合茍同,以持祿養者,是包養意思謂國賊也。”(《韓詩外傳》卷四)這些都是強調忠德的價值和感化。
先秦時期,忠德被廣泛接收,並且忠德不僅包含臣平易近,更主要的包含君主對臣平易近的忠。《左傳》說:“所謂道,忠于平易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平易近,忠也。”(《左傳·桓公六年》)還說:“國將興,聽于平包養女人易近;將亡,聽于神。”(《左傳·莊公三十二年》)又說:“我之不德,平易近將棄我。”(《左傳·襄公九年》)在孔子、孟子、荀子那里,君臣(包含蒼生在內的百姓)之間的忠是彼此的、對等的。孔子是先秦第一個對忠德做出周全整合和創建的思惟家,《論語》20篇,談“忠”的就有15篇,共18處,幾乎涵蓋忠德內涵的各個方面。[1]55-56孔子說:“君青鳥使以禮,臣事君以忠。”(《論語·八佾》)孟子說:“君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孟子·離婁下》)荀子說:“人主不公,人臣不忠也。”(《荀子·王霸》)還說:“為上者必將慎禮義,務忠信。”(《荀子·強國》)總之,從政治品德角度來看,先秦儒家把夏商周三代以來的上對下的“忠”發展晉陞到了忠德在實踐上的同等性、互惠性的層面。[1]59這具有歷史進步意義。
需求強調的是,在政治上,先秦儒家強調“公忠”,在品德上強調“忠誠”,反對“私忠”。《左傳》說:“以私害公,非忠也。”(《左傳·文公六年》)“私忠”是忠于某個具體的人、為了某種好處盡忠于某個集團。孟子甚至認為,君主假如不忠不仁,人臣可以誅殺,像誅殺商紂王那樣。孟子說:“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孟子·梁惠王下》)
秦漢之后,中國進進皇權時代,儒家經過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儒學意識形態化之后,儒家獲得了官方位置。儒家的忠德,也被皇權擁有者們竊取和異化,將閃爍的公忠思惟,變成了忠于天子一人的私忠。這是皇權專制擁有者們非常歡迎的。
從專制政治軌制的角度來說,中國的天子們概況上采取儒家治國理念,其實暗地里采用的卻是法家的思惟。“陽儒陰法”是天子們最為熱衷的。以韓非子為代表的法家,在忠德的政治層面強調臣對君的絕對服從和盡忠。韓非子說:“為臣不忠,當逝世。”(《韓非子·初見秦》)還說:“人臣毋稱堯、舜之賢,毋譽湯、武之伐,毋言義士之高,盡力遵法,專心于事主者為奸臣。”(《韓非子·忠孝》)韓非子認為,人臣不消贊譽、評價君主,重要同心專心盡忠君主就是奸臣,否則就是“逆臣”“篡臣”,甚至是“亂臣賊子”。即便君王就是商紂王這樣的人,人臣也不成誅殺。他說:“人主雖不肖,臣不敢侵也。”(《韓非子·忠孝》)韓非子甚至認為,人臣不需求有獨立人格,一切聽命于君王。他說:“賢者之為人臣,北面委質,無有他心。朝廷不敢辭賤,軍旅不敢辭難,順上之為,從主之法,虛心以待令而無長短也。”(《韓非子·有度》)他認為,君主重要靠“勢治”人臣,只要這樣才幹有用地實行君主專制。是以,歷代的天子都盼望臣平易近誓逝世盡忠本身。
漢唐概況是儒家治國,其實也還是“法治”。如漢武帝雖然概況采用儒家,其實“法治”的嚴酷比漢文帝漢景帝時代加倍殘酷。如竇嬰被“棄市”,薛澤和公孫弘雖為丞相,卻不敢面諍,李蔡和莊青翟因罪自殺,而公孫賀下獄而逝世。唐代李世平易近雖為賢君,但也長短常喜歡群臣盡忠他本身。他說:“君雖不君,臣不成以不臣。”(《舊唐書·太宗本紀》)《唐律》將不忠不孝定為重罪。
這些都說明,天子作為獨裁者,他們長短常欣賞和采用法家主張的私忠。包養網dcard這與儒家主張的公忠構成鮮明對比。
與此同時,釋教在兩漢之際傳進中國之后,主張“萬法皆空”,認為落發斷發,就可以尋求個人的內在的精力超出,實現自我解脫。人間的忠孝似乎與本身無關。他們認台灣包養網為,“一切皆空”。釋教對中國文明產生了極年夜的沖擊和震動。
可以說,從釋教傳進中國,經過魏晉玄學,對中國儒家文明的沖擊是宏大的。唐代實行三教并行,可是實際卻是以釋教為重。當時許多人都信佛,而君主在統治思惟上又實行法家(不消除有儒家的思惟原因)。唐太宗說:“人主之體,如山岳焉。……兆庶之所企盼,全國之所歸往。”(李世平易近:《帝范·君體第一》)武則天說:“故古之奸臣,先其君而后其親。……何者?君者,親之本也,親非君而不存。”(武則天:《臣軌》)這明顯與儒家家經典《周易》說的“有父子而后有君臣”相左,也與《孝經》說的“資于事父者以事君而敬同,先有孝后有忠”的忠德精力相違背,也分歧于《年夜學》“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家齊而后國治包養合約”的原則相違背。這反應了君主獨裁的思惟。李林甫對唐玄宗的“私忠”,唐玄宗也寵用李林甫專權[①],“悉以政事委林甫”(《資治通鑒》卷二百一十五),最后導致安史之亂的暴發,從此唐代由盛轉衰,直到滅亡。唐代還頒布了《武德律》《唐令》《唐律疏議》等一系列法令,這些法令很年夜的篇幅是約束仕宦和蒼生的。這反應了統治者的專權。
到五代十國,幾乎全國政治和品德次序年夜亂。《新五代史》說:“五代,干戈賊亂之世也,禮樂崩壞,三綱五常之道絕,而先王之軌制文章掃地而盡于是矣!”(《新五代史·晉家人傳》卷十七)宋代表學家面對這千年以來的品德混亂,忠德敗壞,凜然以“全國為己任”,續千百年之“絕學”,重振忠德思惟。綜羅百代的朱熹力挽狂瀾,繼女大生包養俱樂部承和轉化了儒家忠德思惟。他不僅繼承了先秦孔孟創立的公忠愛國的忠德精力,並且將忠德的精力上升到“天理”的高度,進行了縝密、細致、周翔的論證。
其實朱熹忠德思惟的產生是一種文明焦慮的產物。唐宋之際,釋教和道教風行。釋教主張剃發超度,斷絕紅塵,同心專心向佛。這對儒家來說,是脫離人倫,違背人倫的舉動。在儒家看來,這樣斬斷紅塵,絕后嗣拒人倫的做法,不克不及促進社會持續性的發展,因為六合之年夜,起首是男女締結為婚姻,有男女人后才有父子,兄弟。《周易》說:“有六合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婦,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高低,有高低然后禮義有所錯。”(《周易·序卦》)在朱熹看來,人生活著,就是要不斷學習人倫年夜義,朱熹說:“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伴侶有信,此人之年夜倫也。庠序學校,皆以明此罷了。”(《四書章句集注·孟子集注·滕文公章句上》卷五)
而釋教和道家,一個是強調成佛,一個是強調羽化。釋教絕戀紅塵,跳出五倫之外,尋求自我逍遙。佛徒“率性逍遙,隨緣放曠。但盡凡心,別無圣解”(《五燈會元·龍潭崇信禪師》卷七)釋教尤其是禪宗,是一種精力尋求,一種“內在超出”。湯一介說:“禪宗作為一種宗教,它不僅廢除一切傳統釋教的規矩,並且認為在日常生涯中不靠外力,只靠禪師的內在自覺,就可以成佛,這樣就可以把以‘內在超出’為特征的宗教變化成以‘內在超出’為特征的非宗教的宗教,由降生轉向進世。”[2]1包養妹11-117禪宗到了宋代,尤其是經過朱熹的盡力之后,向儒學化標的目的靠攏了,最后在現實上實現了儒佛一體化。
道教總體來說,在現實層面尋求度世救人,在精力層面尋求長天生仙。胡孚琛師長教師這樣定義道教:“所謂道教,是中國母系氏族社會自發的以女性生殖崇敬為特征的原始宗教在演變過程中,綜合進陳舊的巫史文明、鬼神崇奉、風俗傳統、各類方技術數,以道家黃老之學為旗幟和理論支柱,囊括儒、道、墨、醫、陰陽、仙人諸家學說中的修煉思惟、工夫境界、崇奉成分和倫理觀念,在度世救人、長天生仙進而尋求體道合真的總目標下神學化、方術化為多層次的宗教體系。”[3]124而在唐代時期,道家已經很是繁榮,風靡全國,唐代道教出現“兩京和全國各州府皆立玄元天子廟,觀場遍于全國,黃巾道士充塞途徑”[4]450的盛況。道教門戶眾多,“仙有五等,法有三成”。鐘離權在《鐘呂傳道集·論真仙》中說:“法有三成而仙有五等者何也?鐘曰:法有三成者,小成、中成、年夜成之分歧也。仙有五等者,鬼仙、人仙、仙人、天仙之不包養軟體等,皆是仙也。”這種盛況絕後的“仙有五等,法有三成”的道教,對儒家形成強年夜的文明沖擊。這與儒家強調人倫年夜義,在品德實踐上是牴觸的。
佛道文明對儒家文明的沖擊,惹起包養網比較儒家士年夜夫的高度關注和擔憂,這其實是一種文明焦慮。所以,朱熹是在這樣的文明焦慮佈景下進行傳統儒家文明改革和創新的,同時他也接收了儒家和道家文明公道成分,將儒家文明推向了理學化遏路徑,構建了一個龐年夜的理學思惟體系。朱熹忠德思惟體系只是朱熹理學思惟體系下的一個子系統。同時,朱熹的忠德思惟也是儒家忠德發展史上的岑嶺之一,其體系是最為完備。他是將忠德從一種政治性的規范,改革和發展成為具有廣泛性的德性,成為眾德之基。
列寧說:“判斷歷史的功績,不是根據歷史活動家沒有供給現代所請求的東西,而是根據他們比他們的前輩供給了新的東西。”[5]154李澤厚師長教師用一個公式表達了朱熹龐年夜的理學體系:“應當”(人世倫常)=必定(宇宙規律)。[6]233我們可以用整個公式來表現朱熹忠德的整個理論內涵:“天然而然之忠”(“忠”是理之“天經地義”)→“理所當然之忠”(“應當這般”)→“心甘情愿之忠”(“怡然自樂”)[②]。這大要就是朱熹忠德的價值地點。
宋代文明是現代文明的岑嶺。陳寅恪說:“華夏平易近族文明,歷數千載之演進,而造極于趙宋之世。”[7]245鄧廣銘也說:“兩宋期內的物質文明和精力所達到的高度,在中國整個封建社會歷史時期之內,可以說是絕後絕后的”[8]138在這個文明岑嶺的時代,朱熹是最偉年夜的代表,朱熹忠德思惟是其最主要的代表之女大生包養俱樂部一。高令印傳授說:“從釋教傳進中國到朱熹時約千年。可以說,朱熹撥千年之亂而發正,從頭樹立起儒家的道統和樹立起孔子的高尚位置,使中華文明性命返本歸位,并開創出中華文明發展的光輝燦爛的未來。”[9]3這準確地歸納綜合了朱熹在中國文明史上的歷史位置。
總之,朱熹的忠德思惟是他理學體系的主要組成部門。它的價值和歷史位置表現在:他的忠德走出了由唐宋五代時期“忠德的迷掉”、“社會的迷掉”、“價值的迷掉”所構成的“意義的危機”的窘境,構建了具有中國文明特點的忠德價值系統,為中國人安居樂業、修己安人、進德為人供給了價值依據和品德信心。朱熹對忠德進行了縝密、嚴謹的形而上的論證和形而下的實踐,影響后世數百年。
二、朱熹忠德思惟的傳承與創新
朱熹是理學集年夜成者,亦是理學忠德思惟之集年夜成者。集年夜成,起首見于孟子:“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時者也。孔子之謂集年夜成。”(《孟子集注·萬章下》)朱熹解釋說:“孔子集三圣之事,而為一年夜圣之事;猶作樂者,集眾包養行情音之小成,而為一年夜成也。”(《孟子集注·萬章下》)意謂集年夜成,則分解小成而成其年夜。朱熹的理學是綜羅百代,致廣年夜而盡精微,謂為集年夜成。正如束景南師長教師說:“朱熹建構的理學文明體系,幾乎可以說是完善地體現了儒家倫感性的精力。”[10]1
朱熹集年夜成[③]重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儒家哲學的完成;道統的樹立和《四書》體系的構建。陳榮建師長教師說:“朱子集年夜成,約有三端,即新儒家哲學之發展與完成,新儒學傳受道統之樹立,以及《論》《孟》《學》《庸》之聚集為四子書。凡此俱關涉儒家哲學、儒家傳統以及儒家資料與方式。而此一集年夜成,姑無論僅為一種綜合,一種重建,或為一種創造,俱屬仁智互見。朱子固未運用任何儒學新資料或創造任何新名詞,但朱子所予新儒學之新特質與新面孔,此實無能否定。其安排于中國、韓國以及japan(日本)思惟者,達數百年之久。自未能視為一歷史上偶爾事務也。”[11]2這種評介是中肯的。這為我們在新時代中傳承和創新忠德,供給了歷史依據和現實借鑒。
對朱熹忠德思惟的傳承和創新,我們要留意兩個方面:
第一,要摘下東方對待中國傳統文明(包含朱熹忠德)的學術“有色眼鏡”,帶著“溫情”和“敬意”往閱讀中國經典。現代一些學者,帶著“東方現代性”的理論,對傳統思惟家如朱熹的創建與盡力,視之為“無創見”。有的甚至揮舞著東方理論的年夜旗,將東方理論“范式”、“框架”、“模塊”等視為手術刀,視為前沿,視為創新,將中國傳統文明(包含朱熹的忠德理論)視為腐敗的“僵尸”,隨他們主觀研討的需求,對其進行肆意“肢解”,結果得出的結論往往以偏概全。如瞽者摸象,僅見部分,未見周全,只見樹木,未見叢林。余英時師長教師指出:這些人“他們往往‘尊西人如若帝天,視西籍如神圣’,憑著平時所得的一點東方觀點,對中國古籍橫加‘批評’,他們不是讀書,而是像高屋建瓴的法官,把中國書籍當作囚犯一樣來審問、逼供。”[12]一些人對朱熹的研討亦是這般。這是一種被東方“殖平易近化”了的學術手腕,我們應當警戒,且慎之又慎。
對待傳統文明,我們應當帶著“包養意思溫情”和“敬意”。也就是章學誠說的“論古必恕。…包養網單次…恕非寬容之謂者,能為前人設身而處地也。”(《文史通義·文德》卷三)回到前人所處的時代和歷史語境往剖析他們的思惟和觀點,這樣我們才有能得出令人佩服的結論。陳寅恪師長教師在馮友蘭《中國哲學史》的《審查報告一》中說:“對于前人之學,應具清楚之同情,方可下筆。蓋前人著書立說,皆有所為而發;故其所處之環境,所受之佈景,非完整明了,則其學說不易評論。……所謂真清楚者,必神游冥想,與立說之前人,處于統一境界,而對于其持論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詣,表一種之同情,始能批評前其學說之長短得掉,而無隔閡膚廓之論。”[13]432我們不要先進為主,而要回到前人的經典中,從經典的自己得出結論。這是對前人的尊重,也是對本身的尊敬。朱熹說:“讀書者當將此身葬在此書中,行住坐臥,念念在此,誓以必曉徹為期。看裡面有甚事,我也不論,只恁同心專心在書上,方謂之善讀書。”(《朱子語類》卷一百一十六)對朱熹忠德思惟的包養價格ptt傳承與創新也應這般。
對于忠德,先秦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思惟都各有創見。忠作為一種政治品德規范和社會品德規范,在先秦時期已存在。包養app漢唐重要是把忠作為一種臣德來貫徹。可是,在先秦漢唐的儒學家中,盡管出現了一部托王肅之名而撰寫的《忠經》,但概述也只是仿效《孝經》對忠進行了分類,并沒有對忠德進行理論論證。為什么忠,忠的理論基礎與理論構建是什么,忠的行為和方法若何等問題,《忠經》都沒有給出滿意的謎底,對這些問題朱熹做了詳細的論證。
朱熹從忠德本體論、忠德認識論、忠德人道論、忠德修養論等方面都做了詳細的論證和說明。在忠德本體論上,朱熹認為,天理是忠德基礎。博學審視省檢是忠德認識論包養站長的基礎方式。氣質之性和氣稟之性是忠德人道論的內容。忠德修養的目標是為了修己安人、成圣賢之德。格物致知、居敬窮理朱熹忠德修養的重要方式。朱熹認為,忠德是人的一種德性,這種德性不是生成的,需求人們不斷學習和修養,才幹成為忠德之人。作為一個忠德之人,為君要正心誠意,為政要公忠,謀事要忠誠。這是朱熹在忠德方面集年夜成的表現。
第二,不要帶著現代人的自負和狂妄往先進為主地審視傳統文明(包含朱熹的忠德文明)。這樣既台灣包養然傷害了傳統文明,也傷害了現代學術的傳承與創新。傳統是活著的現在,它和其它文明樣態一樣參與了現代化的發展。american有名學者希爾斯傳授說:“現代生涯的年夜部門仍處在與那些從過往繼承而來的法規相分歧、耐久的軌制之中;那些用來評判世界的崇奉也是世代相傳的遺產的一部門。”[14]2傳統“是次序的保證,是文明質量的保證。”[14]25傳統是活著的現在。是以,我們不克不及先進為主地對待朱熹的忠德思惟。不克不及還沒讀朱熹的著作,就認為朱熹的忠德是封建的、落后的、腐敗的、與現代化建設水乳交融的。這是“文革”思維,我們應當摒棄。
朱熹的忠德理論流傳至今已經幾百年了,經歷了元、明、清等三代儒家年夜師們的閱讀、闡釋與研討,流傳到現在實屬不易。假如朱熹的忠德理論,沒有價值,早在文明發展的歷史長河中被裁減了,最基礎就流傳不到現代。我們總不克不及說元、明、清三代學者都是陳腐的。這是現代人的一種狂妄和自負。再說,我們現代的所謂的“觀點”,幾百年以后的研討者來看,也許就是一種偏見和錯誤。是以,我們應當回到朱熹的經典中往閱讀,從閱讀經典中,從文本中發掘朱熹忠德的價值、意義,從經典文本中往發現他的缺乏。讓文本說話,是我們傳承朱熹忠德思惟和創新忠德的基礎。朱熹說:“圣賢言語,當虛心看,不成先自立說往撐拄,便喎斜了。不讀書者,固缺乏論;讀書者,病又這般。凡看書,須虛心看,不要先立說。看一段有著落了,然后又看一段。須如人受詞訟,聽其說盡,然后方可決斷。”(《朱子語類》卷十一)
徐復觀師長教師說:“本日中國哲學家的重要任務,是要扣緊《論語》,掌握住孔子思惟的性情,用現代語言把它講出來,以顯現孔子的本來面相,不讓浮淺不學之徒,把本身的思惟行動,套進《論語》中往,抱著《論語》來糟踐《論語》。”[15]283套用這話,我們可以說,我們不克不及抱著朱熹的忠德思惟來糟踐朱熹。總之,我們現代人應當比包養dcard前人要有包養網dcard更感性、更周全包養站長、更寬廣的視野來對待朱熹和朱熹的忠德思惟甚至整個中國傳統文明。
朱熹忠德思惟的產生在宋代特定的文明語境和歷史條件下。宋代三百年繼承了唐代的治國理念,堅持儒、釋、道三教并列,此中用儒家作為管理國家的意識形態。唐朝天子們姓李,便以道家創始人李聃為祖,從理論上使得道教具有符合法規性的基礎。宋代的天子們姓趙,便尊道教教主趙元朗為趙宋王朝的先祖,鼎力攙扶道教,使之成為統治的東西。宋真宗、宋徽宗信仰道教居然到了癡迷的田地。
雖然釋教和道教在“治心”、“治身”的方面具有內在的效能,可是釋教和道教悖人倫、棄綱常,對倫理綱常、經邦濟世、治國理政等內在效能,顯得力不從心。而儒家忠德自漢代成為官方意識形態之后,就成為東西包養一個月價錢性的忠德思惟,出現大批的愚忠、私忠等畸形現象,儒家忠德掉往了感性的魅力和學術品德。僵化的忠德思惟,導致唐宋五代忠德次序年夜亂。朱熹繼承先儒和釋教、道家的理論,對忠德進行了系統化、理論化的傳承和創新,從頭讓忠德散發包養平台出勃勃生機。這對培養人們的忠德德性、愛國情操、砥礪人們的忠德操行,起到了主要感化。
當朱熹的忠德思惟在成為官方意識形態之后,便成為統治的東西,在明清時代,出現了僵化。一些理學家們,平時袖手談心性,臨危以逝世報國君。可是對社會、國家的發展卻無濟于事。譚嗣同說:“君為獨夫平易近賊而猶以忠事之,是輔桀也,是助紂也。”(《仁學·三十二》)明清被僵化了的朱熹忠德思惟具有狹隘性、機械性和欺騙性,應當遭到批評。
可是,我們不克不及僅僅為批評而批評,批評的目標是為了創新忠德,使之適應時代的需求,為社會服務。孫中山師長教師說:“現在普通人的思惟,以為到了平易近國,便可以不講忠字,以為從前講忠字是對君的,所謂忠君,現在平易近國沒有君主,忠字便包養app可以不消。……這種理論,實在是誤解。因為在國家之內,君主可以不要,忠字是不克不及不要的。……我們的忠字可不成以用之國呢?……忠于事又是可不成呢?我們做一件事,總要始終不渝,做得勝利,假如不勝利,就是把生命往犧牲,亦所不吝,這即是忠。”(《三平易近主義·平易近族主義》第六講)”是以,忠德應當隨著sd包養時代的變化而要賦予新的內涵。
當前,我們在建設社會主義,一方面要繼承朱熹的忠德思惟,一方面要創新朱熹忠德思惟。將朱熹忠德思惟轉化為忠于中國共產黨、忠于祖國、忠于國民、忠于中國特點社會主義之忠,就具有主要的意義。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忠德對培養個體忠德修養、對家庭穩定、對社會和諧、對國家富強、對國際正義等都具有主要的價值。是以現代社會加強忠德教導非常需要。習近平同道說:“各級黨委要進一個步驟加強對年輕干部的黨性教導,特別要加強政治忠誠教導、品德情操教導、優良作風教導、黨的紀律教導和拒腐防變教導,堅持嚴格請求、嚴格治理,保證年輕干部安康成長。”[16]這里“政治忠誠教導”被列為品德情操教導、優良作風教導、黨的紀律教導和拒腐防變教導之前,說明了忠德教導的主要性,也充足體現了黨中心對忠德教導的高度重視。可以說,“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忠誠是樹立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之上黨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科學崇奉,是樹立在誠心誠意為國民服務的主旨之上黨對國民群眾的政治承諾,是樹立在對時代主題和社會前進標的目的科學掌握之上黨對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所肩負的歷史責任,是樹立在對黨的性質、主旨、綱領和路線的堅定信心的基礎上廣年夜黨員干部對黨包養條件的真實感情,是忠于黨、忠于國民、忠于中國特點社會主義事業的有機統一。”[17]179
是以,我們要認認真真研討朱熹留給我們的忠德遺產,同時要擯棄現代人的狂妄和自負,要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方式,實事求是、繼承、發揚和創新朱熹忠德理論,要為實現富強、平易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做出我們積極的貢獻和最年夜的盡力。
參考文獻:
[1]歐陽輝純.中國傳統儒家忠德研討[M].新北:花木蘭文明出書社,2014.
[2]湯一介.論禪宗思惟的內在性與超出性問題[J].北京社會科學,1990(4).
[3]胡孚琛.道學通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書社,2018.
[4]張豈之.中國思惟學說史(隋唐卷)[M].桂林:廣西師范年夜學出書社,2007.
[5]列寧.列寧選集(第二卷)[M].北京:國民出書社,1984.
[6]李澤厚.中國現代思惟史論[M].北京:國民出書社,1985.
[7]陳寅恪.金明館叢稿二編[M].上海:上海古籍出書社,1980.
[8]鄧廣銘.談談有關宋史研討的幾個問題[J].社會科學戰線,1986(2).
[9]姚進生.朱熹品德教導思惟論稿[M].廈門:廈門年夜學出書社,2013.
[10]束景南.朱熹研討[M].北京:國民出書社,2008.
[11]陳榮捷.朱學論集[M].上海:華東師范年夜學出書社,2007.
[12]余英時.關于讀書的學問[N].法制日報,2011-06-08.
[13]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冊)[M].上海:華東師范年夜學出書社,2000.
[14]希爾斯.論傳統[M].傅鏗,呂樂譯,上海:上海國民出書社,1991.
[15]徐復觀.中國思惟史論集續篇[M].上海:上海書店出書社,2004.
[16]習近平.以改造創新精力做好培養選拔年輕干部任務[N].國民日報,
2009-03-31.
[17]左憲平易近、楊奎.申論官德[M].北京:北京出書社,2012.
注釋:
[①]《資治通鑒》(卷二百一十五)包養心得說:“初,上自東都還,李林甫知上厭巡幸,乃與牛仙客謀增近道粟賦及和糴以實關中。數年,蓄積稍豐。上從容謂高力士曰:‘朕不出長安近十年,全國無事,朕欲高居無為,悉以政事委林甫,何如?’對曰:‘皇帝巡狩,古之制也。且全國年夜柄,不成假人;彼威勢既成,誰敢復議之者!’上不悅。力士頓首自陳:‘臣狂疾,發妄語,罪當逝世!’上乃為力士置酒,擺佈皆呼萬歲。力士自是不敢深言全國事矣。”這導致李林甫專權。
[②]遭到吳志翔著的《六合與我默契:朱熹理學的美學意蘊》一書的啟發。參見吳志翔:《六合與我默契:朱熹理學的美學意蘊》,北京,中國青年出書社,2013年,第17頁。
[③]在中國哲學思惟史上,集年夜成者良多。如荀子是先秦哲學集年夜成者,韓非子是先秦法家集年夜成者,朱熹是理學集年夜成者,張栻是湖湘學集年夜成者,葉適是永嘉學集年夜成者,王陽明是心學集年夜成者,王夫之是中國哲學集年夜成者等。
責任編輯:近復
@font-face{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font-face{font-family:”宋體”;}@font-face{font-family:”Calib包養網心得ri”;}p.MsoNormal{mso-style-name:註釋;mso-style-parent:””;margin:0pt;margin-bottom:.0001pt;mso-pagination:none;text-align:justify;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family:Calibri;mso-fareast-font-family:宋體;mso-b包養管道id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font-size:10.5000pt;mso-font-kerning:1.0000pt;}span.msoIns{mso-style-type:export-only;mso-style-name:””;text-decoration:underline;text-台灣包養underline:single;color:blue;}span.msoDel{mso-style-type:export-only;mso-style-name:””;text-decoration:line-through;color:red;}@page{mso-page-border-surround-header:no;mso-page-border-surround-footer:no;}@page Section0{margin-top:72.0000pt;margin-bottom:72.0000pt;margin-left:90.0000pt;margin-right:90.0000pt;size:595.3000pt 841.9000pt;layout-grid:15.6000pt;}div.Section0{page:Section0;}